2012年,是书店生存最艰难的一年。近万家的民营书店相继倒闭,占总数的五成。但就在所有人都在感叹着“书店将死”时,新式书店却带着更包容的方式重回大众视线中。这是一个后书店时代,图书有了更多的生存方式。无论哪个年代,人们都需要阅读。书店不会消亡,它只会不断重生。
颜值即正义
每年都有“最美书店”的评选出炉,每年都有新晋的网红打卡书店。书店要美,似乎已成为今天的商业共识。
而国内,第一所以设计闻名的书店,大概要属诞生于2013年4月上海泰晤士小镇一脚的钟书阁。
经过一整年的紧张筹备,耗费40万元的设计费用,和10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贮存了6万册的藏书,采用黑白交织、古典与现代相融合的空间设计,让钟书阁一横空出世,便夺下了“上海最美书店”的名号。
钟书阁一反传统书店的朴素,将空间设计发挥到了极致。在这里,寻书变成了一场探险,读者可在不同的时代穿梭。
一层的钟书阁,古典似迷宫,采用九宫格的设计,每个空间都有不同的主题。二层的钟书阁,明亮如圣殿,透明的穹顶和洁白的墙体,让人不自觉就压低了声音,放慢了脚步。
除此之外,钟书阁的设计中多见镜与螺旋。陀螺式的楼梯,和铺满上方的镜面,为书店带来了浓郁的魔幻感。行走在其中,眼及之处皆是书籍,似真似幻,当真是一个书的天堂。
从“上海最美书店”,到“中国最美书店”,钟书阁在六年的时间里,在苏州、北京、杭州、武汉等城市纷纷落脚。每一个城市的钟书阁,都不太相同,与其城市本身的特性相关。
钟书阁的出现,证明了濒临死亡的实体书店也可以回春。杭州店在开幕当天,人流量甚至达到了20000人次,最后不得不限流进入。
到底要不要追求书店的设计感和颜值,也曾在网上引发过热议。有人认为这是在舍本逐末,丢掉了书店应有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是书店的迫不得已之举。事实上,钟书阁前身,诞生于1995年的钟书书店,在成为“最美书店”之前,已经关闭了三分之一的店铺,剩下的也岌岌可危。
钟书阁的创办者金浩面对争议,这样说道,“希望读者因为钟书阁的‘美’逐步喜欢书店、愿意走进书店、从而让大家养成多看书、多读书的习惯。”
文化氛围是引导和栽培出来的结果,发自内心爱书的永远是少数人,但如果能有办法让人们对书产生热情,愿意留出一部分时间去了解,美又有何不可呢?
就连那个曾靠着统一红色招牌,在全国遍地开花的新华书店,也邀请了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为其进行了新的设计。
位于上海爱琴海购物公园的书店“光的空间”,用朴拙的方形镂空木制书架,为读者打造了一个和谐的阅读空间。
因为书店所处的商场外部看起来很像一枚巨型蛋,大家也亲切地称其为“安藤蛋”。安藤忠雄知道后,还挺开心。蛋在日语中和“卵”是同一个字,他说,“卵意味着生命,意味着孕育。”而这,也正是“最美书店”的价值所在。
商业反哺文化
西西弗书店目前已经有200多家实体店,并计划在今年再开100家店的西西弗书店,可能是当下规模最大的新连锁书店了。
然而西西弗的盈利不是靠卖书,而是靠店里的咖啡饮品、常驻文创品牌和会员制度。毕竟一本图书的毛利率仅有20-30%,而文创产品和饮品的毛利率则是书籍的2或3倍。
这种复合型书店商业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诚品书店。
2012年,诚品书店在“百货购物”的类别中,拿下了台湾《天下杂志》评选出的金牌服务大赏第一名。
而在入驻内陆的诚品苏州店,除了图书之外,其他空间被200个餐饮、服饰、生活方式类的品牌所占领。商场和餐饮比重达到65%,书业只占三成。
这种复合型书店商业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诚品书店。2012年,诚品书店在“百货购物”的类别中,拿下了台湾《天下杂志》评选出的金牌服务大赏第一名。
而在入驻内陆的诚品苏州店,除了图书之外,其他空间被200个餐饮、服饰、生活方式类的品牌所占领。商场和餐饮比重达到65%,书业只占三成。
书店售卖与书无关的事物,有违它的本质吗?一个网友是这样回答的,“如果在咖啡店里消磨时间花费的百元钱用在书店上,我觉得对社会来说更有益处。”
这个看似贩卖文化的商业行为,也可以说是在重塑文化。商业和文化并不矛盾,文化可以为商业带来机会,商业也可以反哺文化。
商场里的连锁书店,不再是单纯售卖图书的地方,它类似于一个生活空间。书店成为了一个品牌,有它所代表的价值,和其所象征的生活方式。而图书,则是这种生活方式的一个标签,一种元素。
或许连锁书店的选书没有那么高的标准,甚至可以有些快餐式。但它所传递出来的积极的生活观念,同样有其价值。
共享文化空间
在中国,书店是到明清时才有的概念。那时候书籍属于稀有的资源,知识也被统治阶级所掌握着,寻常人若想读书,必要花费一番心血才行。
而如今,知识成为触手可得的存在,甚至因为过度繁杂让人无所适从。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也更需要书店了。书店不该死亡,也不会死亡,它只会因不同群体的需求,有了更多的存在形式。
书店成为了一种共享。如今,我们提到的书店,可能更多是售书与看书相综合的地方,我们需要的不是书,而是书所带来的宁静。
位于阿那亚社区的海边孤独图书馆,开馆至今人员爆满,总是需要限流。处在宁静的馆内,看海水敲打岸边,好像人也就放松了下来。高晓松的“晓书馆”,自成立以来,读者络绎不绝,慕名打卡而来的有,但也不乏真心留在这里看上半天书的人。
这些读者或许没有那么高的鉴赏能力,但若能让他们有对读书的向往和热情,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情。
书店是一个文化空间。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单纯的购物并不能满足他们了。在周末,想去滋养精神世界的人越来越多,各种沙龙活动也就出现在了各大书店中。
在方所书店,尽管喧嚷吵闹,却总有风趣的作家学者,或是艺术家前来举办讲座。在page one书店,家长可以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体验。而单向街书店,更是为追求独立思想的年轻人打造了一处精神交流之所。
成为了互动场所的书店,人们对精神世界的陶养不再局限于书本之上。对比于过去单一的汲取知识的方式,文化空间反而为人们带去了更多的热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