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旅研究 | 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乡村旅游资源创新开发与产品设计
时间:2022-08-19 作者:康旅控股集团 分类:行业动态 浏览:478次

乡村振兴战略导向下乡村旅游资源创新开发与产品设计


The Innovative Exploitation And Product Design Of The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康旅科技版块 规划咨询分院 标准化研究所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Research In Planing and Consulting Branch From KangLv Technology Section






摘要

Abstract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增长极,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乡村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之基,加快乡村旅游资源的挖掘,优化资源开发方式,构建共享共建和谐发展模式,是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要任务,在乡村产业结构完善及乡村经济发展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价值及意义。本文从乡村振兴的视角指出当前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乡村旅游行业市场趋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方向,提出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及新的开发模式等内容。从而使乡村旅游发展及创新得以更好实现,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更好落实。

关键词

Key Words

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资源;产品设计



一、引言


随着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内容及形式要求也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乡村旅游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变化,从原有的单体观光发展到现在的场景化综合体结构,更倾向于“农业+文旅+地产+多元化要素”的全新模式。中国乡村旅游进入新时代,个性化休闲时代到来,乡村旅游产品进入创意化、精致化发展新阶段。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新时代发展乡村旅游赋予了新的使命和机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同时,支持乡村振兴发展和乡村旅游的政策层出不穷,为乡村旅游的快速、优质发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二、乡村旅游资源


(一) 乡村旅游资源的概念


从科学发展的理念来讲,乡村旅游资源是能吸引旅游者前来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生态等综合效益的乡村景观客体。包括气候因素、地质因素、水文因素、土壤因素、生物因素、历史人文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乡村风貌、乡村风俗、乡村风味等资源。


(二) 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


依据乡、土、农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乡”对应农村生态资源,“土”对应农民生活资源,“农”对应农业生产资源。总体分为“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3个层次,共计8个亚类,39个基本类型。



乡村旅游资源分类表



三、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路径


(一)强化政府统筹引导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要积极探索“党建+旅游” 新模式。政府在规划引领、政策制定、财政撬动和监督监控等方面统筹谋划乡村旅游的各个环节,有效整合旅游行业党组织资源。


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建设推进要发挥党员堡垒作用、示范作用和领导作用,把乡村旅游发展融入党政建设中,鼓励村民尤其是党员借力政策帮扶优势,依托当地旅游资源优势,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到旅游项目建设中来。通过领导班子组织上门培训、政策宣讲、资金帮扶、外地考察和党员示范等,引导项目村党员群众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振兴观、致富观,提升他们对新时代背景下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和新旅游的认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做特色农业带头人、农家乐示范户、旅游经营积极户、劳动致富光荣户。


(二)优化组织管理体系


在乡村治理共建共治的指导下,对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方式、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特别是利益联结机制进行优化和重构。一是优化行业管理方式。赋予和增强基层旅游行业主管部门、乡村旅游景区所在乡镇(社区)党委政府的综合协调管理职能,提升旅游市场整治效果,构建良好的乡村旅游市场秩序。二是创新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依靠乡村旅游公司、协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引导乡村旅游走规模化、组织化发展路子,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新型经营组织在统一服务标准、协调客源分配、开展宣传营销、推进品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三是建立以农民为主体的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纠纷解决机制、股权分红机制等,关注并平衡政府、投资商、游客、村集体组织、农民等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利益关系。


(三)充分挖掘旅游资源


发挥乡村振兴中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的政策优势,充分挖掘利用乡村生态、文化等旅游资源。一是在发展过程中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利用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秉承乡村资源的原真性,注重乡村本色,保存乡村资源原有的魅力,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品。二是探索当地乡村文化的发展脉络,去糙存精,尽可能保留当地文化的自然秉性。深入挖掘乡村人文、历史、建筑、农业、美食、民俗、手工艺等具有“特”、“乡”、“土”特征的文化资源,从而打造出宜农、宜居、宜游、宜体验的文化旅游氛围。三是充分利用乡村特色农业资源或农业生产活动,开发农业生产、生态、观赏、教育、科普、保健、康养等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通过景村融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产业融合和城乡对接,将乡村旅游打造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和主战场,使农业农村农民与新时代大众旅游和全域旅游实现完美对接。通过引导“农业+”,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田园综合体和艺术田园等新兴农业产业,打造新型农业旅游资源,通过农业与观光、生态、餐饮、活动体验、农产品加工等融合发展,使乡村农业焕发新活力、产生新价值,对接旅游新经济;通过引导“乡村+”,发展乡村民宿度假、乡村养生养老、乡 村研学旅行、乡村休闲度假、乡村农事体验、乡村节庆会展等,使乡村资源得以充分挖掘利用,丰富旅游体验;通过引导“旅游+”,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乡村体育旅游、乡村康养旅游、乡村民俗旅游、乡村文化旅游等,使乡村空间转化为旅居空间,旅游流量转化为乡村经济,丰富旅游形式,实现乡村振兴。


(五)持续深化居游共享


乡村振兴以村民的利益为基础,从设施、环境、产业、人居、文化等多方面实现乡村美化,既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又提升游客的体验环境,使乡村成为生活美、生产美、生态美的旅居福地。一是实现环境共享,通过一系列整治和改造措施的推行实施,让农村从硬件设施到环境氛围都得到显著提升,通过农业观光、农耕体验、文化广场、景观小品、农舍房前屋后、村民生活生产方式等,展现乡村的农耕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二是实现服务共享,包括游客服务/接待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标识牌、游步道、骑行道、公共休闲空间等,让居民愿意留下来,游客愿意住下来。三是实现文化共享,要保护乡村文明的原生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并以多种方式对优秀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继承、创新和发展,凝聚人心、教化村民、淳化民风,打造优良旅居环境。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一)“生态+度假”模式


是指具备良好环境基底、便利交通、基础设施的乡村,以原真生态性为核心,围绕生态自然环境发展旅游,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打造乡野旅居度假胜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如德清莫干山、浙江桐庐等项目。


案例:德清莫干山


德清莫干山地处沪、宁、杭金三角中心,距杭州、湖州55公里,离上海210公里,离南京250公里。莫干山本身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


德清县充分发挥依托长三角大城市群优势,依托莫干山环境基底,培育洋家乐/民宿等度假业态,在旧屋改造上给予了相对宽松的政策,发布全国首部县级乡村民宿地方标准规范,有规划地引导民宿差异化发展,并成立莫干山民宿学院,为从业者提供专业化的民宿课程培训,以民宿产业为先导带动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新发展。随着民宿业态切入,激活了莫干山风景区、庾村文化市集、Discovery冒险公园等更多旅游产品形态,现已成为知名旅居、度假目的地。莫干山民宿成为乡村创新发展的出色范本,通过莫干山的示范带动,涌现了浙江桐庐等一批优质度假民宿,尤其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当下,民宿已经并成为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的特色先导产业。



乡村民宿


(二)“庄园+游购”模式


是指位于城市近郊、交通便利的乡村,以城市休闲旅游者为目标市场,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开发规划出农业观光、农事休闲、娱乐体验、采摘购物等旅游产品,满足游客需求,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如亲子乐园、休闲农场等项目。


案例:前小桔创意农场


前小桔创意农场是以柑桔为主题的创意体验农场,占地360亩,坐落于上海长兴岛郊野公园的西入口,位于青草沙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前小桔创意农场源于上海青草沙水源地畔的柑橘产业品牌,改柑橘的单一生产鲜果模式变为柑橘鲜果、柑橘衍生品和柑橘文化体验“三位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长兴岛的柑橘为主题,创意出可爱的“前小桔”IP,俏皮的卡通形象,品牌化经营,吸引了大量的亲子家庭市场游客,引导传统柑橘产业走上“品质提升—品牌价值—产业转型”的科技创新创意之路。



乡村创意农场


(三)“文化+体验”模式


是指在具备深厚文化底蕴的乡村,拥有古民居、古街巷、古民俗等历史文化价值高的乡村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民俗风情为基础,围绕文化遗存发展旅游,开发文化体验产品,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引导当地村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如福建永定土楼、江西婺源、贵州三棵树、贵州天龙屯堡等。


案例:福建永定土楼景区


永定土楼,又称筒子楼,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龙岩市永定区,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是福建土楼群中最古老的一座,保留着客家人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没有大门的中国客家博物馆”。


永定土楼不断加大对土楼的保护力度、与开发利用,以客家文化为主题,打造客家家训馆、家庭美德馆、客家婚庆馆、客家木偶剧馆、土楼乐翻天剧场、永定土楼读客书屋、客家酒坊、客家家风馆等,并通过“以奖代补”,让部分从事商业活动的土楼居民恢复生产,举办走古事、打新婚等民俗表演活动;开发以土楼为题材的影视作品、歌舞和文创衍生品等,永定先后推出了客家风情歌舞集“土楼三部曲”——《土楼神韵》、歌剧《土楼》和交响乐《土楼回响》,开发了《土楼探险》手机游戏、《土楼探险之牛牛和妞妞》系列图书,《大鱼海棠》等20余部影视作品以土楼为题材或场景,让游客打破时空限制,全面了解土楼历史文化。随后永定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签约永定土楼读旅民宿学院项目、读旅文创产业项目。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永定区旅游新业态、休闲新潮流。



乡村土楼


(四)“产业+休闲”模式


是指在部分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依托原有或可引进的农业(农林畜牧)、工业(加工制造业)及文化服务业等特色产业,在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发展以主题产业的生产、生活旅游体验为特色的主题旅游,接待游客参观、展示新农村形象的发展模式。如:贵州花茂村、北京庞各庄、四川农科村、广东雁南飞茶田度假村等。


案例:贵州花茂村


花茂村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之东北部,毗邻国家级高速干道遵赤高速、杭瑞高速和兰海高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花茂村围绕蔬菜产业,建成了核心蔬菜基地、露地蔬菜示范基地、智能温控大棚、办公培训中心、深加工车间、生态餐厅等设施,同时,发展草莓、提子、石榴等果林,林下养殖乌骨鸡等,以“企业+基地+合作社+村委会+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为增强游客体验,花茂村兴建了陶艺文化一条街,打造了特色陶艺吧、乡村创客艺术中心、“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等10余种体验互动项目,利用闲置房屋开办乡村旅馆7家、农家乐12家、土特产品店8家,形成了围绕蔬菜产业发展壮大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乡村茶艺休闲


(五)“景区+农家”模式


是指临近重点景区,把附近旅游景区的部分服务功能分离出来,吸引周边农民参与旅游接待和服务,农民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从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周边农村发展的模式。如:浙江乌村、宁夏回族自治区迎水桥镇、西藏自治区扎西宗乡等。


案例:浙江乌村


乌村位于乌镇西栅景区北侧500米,紧依京杭大运河而立。乌村对原有的自然村乌镇虹桥村整治改建、重新规划建设,保留搬迁农房和原有村落地貌。围绕江南农村村落特点,提供了青团、油炸猫耳朵、麦芽塌饼、绿豆汤、芝麻糊、桂花年糕等乌镇当地特色小吃和甜品,打造了具有渔家、磨坊、酒巷、竹屋、米仓、桃园及知青年代等不同风格特色的组团,设置了扎稻草人、垂钓、烧野火饭、做风筝、藤草编制、农民画、烹饪、咖啡制作、鸡尾酒制作等体验活动。乌村采用一价全包的套餐式体验模式——集吃、住、行、游、购、娱活动于一体的20多项一站式乡村休闲度假项目,形成了与乌镇东栅古镇观光、西栅商务休闲两个景区联袂互补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乡村手工艺产业


五、结语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的主要模式,对于服务和推动乡村地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乡村旅游业发展中,需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和相关政策,进一步创新管理体系、深化人才挖掘整合,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融合产业为纲,着力乡村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和优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创新发展,使乡村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得到显著提升。